在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在全球横行肆虐的背景下,医疗环境及公共场所的室内空气污染治理显得尤为迫切。近日,由广东省科谷实验室技术研究院与广东佛山科技学院的专家团队联合研发的一款新型医疗空气消毒机,经在医院、血站、商场、机场等人群聚集场所大面积验证表明,可通过机器不断的内循环,杀灭悬浮在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颗粒物,同时能够高效去除空气中的各种异味、臭味及化学气态污染物,由此有效地防止交叉感染,降低各种病毒、细菌的感染几率,确保医疗环境更安全、更健康、更环保。该项新产品今年3月申请通过了国家卫健委消字号注册备案,其核心技术"紫外线负离子静电纤维和银铜离子纤维综合杀菌模块"于今年6月下旬喜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
现阶段,医院的空气消毒手段尚存在一定缺陷之处,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灯照射等操作都需要在无人条件下进行。这些常规的物理、化学消毒易产生空气二次污染和一定的毒副作用,且这样的消毒方法对室内设备有一定的腐蚀性,对人体健康亦不利,使用过程中人员必须离开。同时,这些消毒方法为终末消毒,不具备抑菌效果,一旦停止消毒,环境空气中的病原菌很快就会回升,2小时内可恢复到消毒前水平,在受到人员活动影响时,甚至超过原有水平。因此,如何高效灭杀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净化消除医疗环境中所用的消毒液等化学药剂而产生的化学异味,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棘手难题。
根据国家发改委在《"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设定的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发展方向,针对医疗环境的特殊性,广东省科谷实验室技术研究院与广东佛山科技学院的科研人员跨界合作,采用国际先进的纳米银铜离子杀菌技术、负离子静电纤维合成杀菌技术和分子级化学气相过滤技术,历经3年的不断研发、测试,最终成功研制出高效灭杀细菌病毒,能够完全除掉有毒性、刺激性、臭味性的室内化学污染气体的医用空气消毒机。经同行专家评议,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年中累计获得6项发明、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据介绍,银铜离子HEPA模块、负离子静电纤维合成模块和分子级化学模块形成双层高效杀菌灭病毒、去除化学污染气体和细小颗粒污染物的功能组合,是目前国内市场上唯一采用银铜离子杀菌技术、负离子静电纤维合成技术及分子级化学过滤技术综合而成的空气净化消毒设备,其所释放的银铜离子和强负离子场能主动攻击破坏细胞膜和DNA结构,抑制DNA复制,不产生危害人员健康和腐蚀精密医疗设备的臭氧,可人机共存;分子级化学模块经过氧化还原反应和中和反应,能把化学污染气体转化为无害的盐类固体,不形成危废物,由此避免了市面上大多数同类产品采用等离子、光触媒、紫外线等技术所致的臭氧,以及物理截拦、吸附饱和后滋生细菌造成二次污染的缺陷和不足。
经广东省微生物分析检测中心、广州市微生物研究所等权威第三方机构认证,作为理工医相结合的跨界融合的新产物,本款医用消毒机在工作时可以人机共存,体现了纳米技术空气过滤净化、电负荷高压7600伏消杀、铜银离子杀菌及利用先进化学材料开展无味无害化处理的"四位一体"的创新优势,对肺炎链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结核杆菌、溶性链球菌、金黄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铜绿假单细胞菌、白色葡萄球菌及H1N1、H3N2流感病毒、EV71肠道病毒、大肠杆菌噬菌体病毒等综合灭杀率大于99.99%,同时对各种空气污染化学气体净化率达到了96%以上,为国际先进水平。(衣晓峰)
新闻链接一:严格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业内专家评价指出,医疗机构环境的清洁与消毒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在重点部门或普通病区发生耐药菌感染时更是非常重要。2002年美国医疗机构制定了消毒灭菌技术规范指南,其中推荐了各种常用消毒灭菌方法和技术在环境消毒中的适用情况。2012年,我国发布《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对病区的空气和物体表面消毒手段和不同消毒方法效果监测也做出了推荐。为了解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环境清洁与消毒方面的实施情况和存在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管理疾病预防控制处、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院感染防控中心、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感染管理科等9家单位还于近期发起了一项联合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部分医疗机构对病区环境的消毒和监测非常重视,能够按照《规范》要求积极实施执行;尤其是重点部门,所调查的医疗机构均对重点部门的空气施行净化,对物体表面开展消毒,98.77%的医疗机构定期对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说明绝大部分医疗机构在重点部门环境消毒和监测方面能按《规范》要求,落实好相关工作。调查同时也发现,《规范》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解读不一的情况,部分医疗机构对普通病区的环境消毒及监测过度,而少部分医疗机构对重点部门环境消毒落实不到位,因此今后仍需加强标准的宣传贯彻,做到既不过度又不缺位,同时正确做好医疗机构环境的清洁与消毒,借助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手段,为控制外源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暴发筑起坚实的防线。
新闻链接二:医院重点科室感染防控工作常抓不懈
2019年5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提出突出工作重点,做好重点科室感控工作。对感染性疾病病例较多、易在人间传播、特别是易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科室,需重点关注并加强管理。尤其要针对新生儿病房、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重症医学科、器官(骨髓)移植病房、血液透析中心(室)、感染性疾病科、手术室、产房、急诊科、口腔科、介入手术室、输血科、内镜室、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和科室的特点,制订并落实具体的防控措施。重点科室要指定专人负责本科室感控工作,明确其岗位责任,统一接受感控管理部门业务指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在发布上述《通知》的同时,国家卫健委还出台了《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基本制度(试行)》,这些制度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遵守和严格执行的基本要求,具有"底线性"和"强制性"。